Saturday, November 22, 2025

«在京都小住» ~观后感



看完《在京都小住》, 让人有种想马上到京都小住的冲动。 为什么京都还能保有那么多具有特色且历史悠久的小店。 这些小店依然售卖着小民日常吃的烤鳗鱼, 豆沙馅, 豆皮, 豆腐等等。 店家的独门手艺一代传一代, 除了对自己的手艺感到自豪之外, 也有种让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的使命。 所以这样的小店拥有超过百年历史, 一点也不出奇。 味噌专卖店, 酱油坊, 香料店, 俘虏着一代代京都小民的味蕾。

 除了吃的, 一些花店, 茶叶店, 书局, 也都别具一格, 散发着浓浓的生活和历史文化气息。  难以想象, 就连扫把都有专门维修店, 破了的陶瓷也有师傅专门修复。 匠人们对所有的微小细节和对品质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对品质的坚持更不在话下。这样的京都,  怎么不让人向往?

倘若有一天, 有朋友说要来麻坡小住, 又有哪些麻坡小店是值得向朋友推荐的呢? 我左思右想, 这问题还真难倒我了。 或许有人会说麻坡不能和京都相提并论, 无论是人口, 面积, 文化或历史, 麻坡和京都都不在同一个档次。 确实是难以相提并论, 可是所有有故事的特色小店, 一定必须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还能传承下去。 这一点都不容易。

 现实中, 很多麻坡的老店都禁不起时代洪流的考验,纷纷选择结业。 很多年青人不想继承上一辈的手艺, 甚至很多老一辈的也不希望后辈继承自己的行业。 看见这样的情况, 除了惋惜以外, 我真的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Friday, November 7, 2025

记忆中的商场

前两天翻阅林金城的《味觉散步》,其中有一篇文章叙述了他就读尊孔中学 时, 常常出没于茨厂街, 内容也叙述了80年代茨厂街的街景和一些特色商店及美食。 而多年以后再访茨厂街, 发现很多老店已经消失,易主。 小时候的记忆美食也失去了踪影, 让人不胜唏嘘。

 我突然也忆起小时候, 尤其是新年或开学前, 母亲也会牵着我到麻坡市中心的一个传统市集购买所欠缺的用品。 印象中该市集非常狭窄, 拥挤, 可是里头汇集了很多小贩, 卖帽子的, 衣服的, 鞋子的, 卖朔料用品的, 应有尽有。

 依稀记得从大街拐入市集, 通道两边就有各家商店, 各种商品印入眼帘, 商品摆得只剩狭窄的通道, 感觉上不同的商品间就是各个店家的界限。 昏沉的光线, 污浊闷热的气息, 橙红色的遮阳伞, 空气中混杂着各种商品和汗水的气味。 耳边传来的都是小贩和顾客叫卖, 讨价还价的声音, 好不热闹。

问母亲还记得小时候那个购物商场吗? 母亲说就位于二马路海南会馆附近, 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玲琅满目。 


 

今天就特地绕道二马路, 想重温儿时的记忆。 从回忆中的片段和一些蛛丝马迹中得出的结果就是, 旧商场应该就在这里。

 昔日的传统商场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硕大的崭新高楼商场。 新商场明显已经竣工, 只可惜却也废置了多年, 多么可惜啊! 

 从现有的街景完全看不见昔日的繁华, 传统商场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而新的商场似乎也没能接轨。 就不晓得还有人保留着昔日商场的照片吗? 至少能看一看, 重温儿时的美好记忆。



Sunday, November 2, 2025

战前老街的命运

 

2025年10月10日,在怡保老区过了一夜。 

夜晚在老街闲逛时, 女儿突然说这里很像麻坡。 

我告诉她, 据说全马最多战前旧店屋的首属槟城乔治市, 第二多的就是怡保市, 而麻坡市中心则排名第三。 如果你说怡保老区很像麻坡, 一点也不奇怪。 走在大街上, 身旁围绕着两排二战前同样风格的双层老店屋, 感觉就是那么的相似, 那么的熟悉。

怡保和麻坡的老区何止是视觉上相似, 就连命运也有点雷同。 基于各种原因, 老区都逐渐没落, 很多老店被空置着, 出租和出售的通告比比皆是。 老区,老街, 老店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传统上, 老街都是华裔先辈们经营各种传统买卖, 养家糊口的地方。 一旦旧店家没有人愿意接班, 决定结束营业后, 老店就顿时处于空置的状况。 与其让它废弃, 出租和出售成为最后的选择。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倾向于把生意设置于崭新的商业区, 甚至在更集中的商业大楼里。这让老区的光芒逐渐暗淡下来。

令人意外的是, 一些新生代的友族同胞开始踏入老街。 为了鼓励小民经商, 市政厅也为老街区提供一些基本设施, 让小贩们可以在夜晚摆起摊子做买卖。 一些老区的后巷也开始修饰, 不同的设计与壁画, 形成了另一种后巷文化。 这无形中也为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 友族同袍在老区的角色也逐渐从旁观者演变成参与者和消费者。


怡保老区的Gerbang Malam,感觉就像是麻坡市区的 Maharani Uptown。



乍看之下, Gerbang Malam 附近的一些战前老店,店内的经营者, 员工,顾客都以友族同胞为主。 如果没有这些友族同胞的参与, 老区的命运将会如何? 谁也说不上!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25

老建筑

 

前天受邀到育明学校讲课。

从麻坡第二通道驶入Jalan Temengong Ahmad, 再拐入Parit Pinang Seribu,沿着 Parit Pinang Seribu 再走不久才抵达坐落在相对郊外的育明学校。

自从我在两年前想写有关麻坡的榴莲故事后就对Jalan Temengong Ahmad 和 Parit Pinang Seribu 有更多的认识。 毕竟,这个区域是对于麻坡,历史相对悠久的传统甘榜。

先说 Jalan Temengong Ahmad, 它的前身是条铁路,贯穿于巴东和麻坡市区之间。铁路建于1888年,服务年份在1890年至1925年之间。如果说马来半岛最早的太平铁路始于1885年,那么麻坡铁路可能是马来半岛第二老的铁路。 1925年,铁路停止使用,拆除后,此通道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现在正使用的Jalan Temengong Ahmad 。

沿着铁路(Jalan Temengong Ahmad ) 就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统的马来甘榜。 这些甘榜都以沿着 Jalan Temengong Ahmad 的渠道 (Parit )命名。沿途的渠道有Parit Bakar, Parit Haji Ali, Parit Pinang Seribu 等等。

那个时候,农业是居民主要的经济活动。铁路也让沿途的农产品可以很有效率的送往麻坡,甚至是马六甲。榴莲就是当时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榴莲品种“泰源”就源自Parit Bakar,“黄金101” 或"ioi"就源自Parit Haji Ali。而Parit Pinang Seribu 则生产很多在马来社群广为流传的榴莲品种,如:Atok, Ahsan Toreh, Hijau Muar, Musang, Perigi, Raja Laut, Tetek 等等。

今天,我并非要分享榴莲,而是想分享沿途的马来古老建筑。由于这个区域的历史相对“悠久”,其保留下来的建筑也相对具有特色。 这些建筑当然也吸引了不少对传统马来建筑有兴趣的学者关注。

图中的建筑是坐落在 Jalan Temengong Ahmad 和 Parit Haji Ali 交接点,名为 Rumah Haji Hassan的传统建筑。难能可贵的是此建筑不曾被荒废,一直是有人的家。

如果麻坡狼有经过,不妨关注这些别具一格的老房子。。。

Sunday, June 29, 2025

海南岛游记:完结篇




离开文昌后的下一站就是海口美兰机场, 准备回家了。文昌高铁站和美兰机场高铁站就只差一站的距离, 乘坐高铁只需18分钟就能抵达。 


2015年,中国高铁完成了衔接,环绕海南岛的建设, 这也是全球唯一的环岛高铁。 环岛一周全长653公里,费时约3个小时, 平均时速200km/hr。 


如此快捷的公共交通, 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于岛民和游客。 岛上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瞬时间也好像被缩短了。 有种莫名的哀伤突然涌向心头, 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我们期盼已久的隆新高铁才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便利。。。

在海南岛上的一些城市, 设计新颖的公寓大楼林立, 据说这些公寓平常都是空着, 公寓拥有者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北方和内陆。 购买这些公寓是为了休闲和度假, 尤其是冬季时, 海南岛这个热带岛屿不外是一个避寒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大陆人图着海南岛相对稳定的气候, 都计划在海南岛退休及养老。 那么如果是我, 是否也会选择在海南岛过退休生活吗? 我觉得短时间的渡假还是可以考虑, 如果要长住, 我还是比较喜欢马来西亚的多元性, 马来西亚的雨林, 阳光, 沙滩, 还有各族的美食。

到了美兰机场,就是该说再见的时候。 来时, 我们乘塔海南航空, 而回程却程塔新加坡廉价航空Scoot Airlines。 相比之下, 就个人就觉得, 海南航空的空姐比较漂亮。。。哈哈哈!

《完》


Sunday, June 22, 2025

海南岛游记:文昌美食




 文昌鸡饭远近驰名, 文南老街转角处刚好就有间店名为“三角街文昌鸡饭店”的著名鸡饭店。 我称之为著名鸡饭店, 原因是店门前写着一大堆横幅, 横幅上有的写着“百年老店”,有的写着“正宗文昌鸡饭”, 还有“央视独家报道” 等等。 就在这家饭店点了文昌鸡饭尝一尝。 结果, 除了文昌鸡比较多脂肪外, 还是比较喜欢麻坡的海南鸡饭。  

到文昌, 是为了去“宋氏祖居”, 从文昌市到“宋氏祖居” 乘搭电召车滴滴要45分钟, 收费人民币82元。 电召车司机路上一直埋怨, 电召车公司就只支付他们其中的70%, 感觉公司只需躺平每一趟都抽佣30%, 还一大堆规则条例, 有点欺人太盛。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也没有太多的研究, 在“宋氏祖居”只逗留了两个小时, 有点走马看花似的就离开了。 尽管如此, 还是很佩服宋美龄的勇气和胆识,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费留学美国的女性, 思想前卫开放, 后来被喻为“中国之母”。 在“宋氏祖居”买了一本《宋庆龄与孙中山》, 打算回去后才慢慢消化, 也让自己多认识这一段历史故事。



在文昌市, 一直看见店铺标榜着售卖“抱罗粉”, 基于好奇, 晚餐就决定吃“抱罗粉”。  店家说抱罗粉有清汤的, 半清汤的, 浓稠的三种, 要哪一种呢? 结果, 三种都来一份。 品尝后觉得三种都各有千秋, 味道还能接受, 应该说都好吃。。。

在网上查阅, 文昌美食, 前四就是文昌鸡饭, 抱罗粉, 糟粕醋和椰子饭。 尝过了文昌鸡饭和抱罗粉, 椰子饭不就是Nasi Lemak吧! 文昌Nasi Lemak 比得上马来西亚的Nasi Lemak 吗? 不懂。(文昌是海南岛的主要椰子生产区)

匆匆一游, 这回没有机会尝到糟粕醋, 就留给下一次。 如果下一次有机会到访文昌, 可以考虑到文昌火箭发射站附近看火箭发射和尝一尝文昌的著名美食:糟粕醋。




  

Monday, June 16, 2025

海南岛游记:文南老街

 


到访文昌本来不在这一趟旅游的计划中, 后来突然想去“宋氏祖居”, 所以才会到文昌。

在文昌, 下榻的“君泰莱宾馆” 就在文南老街不远, 就趁机也到文昌著名文南老街走走。 文昌是座文化城, 悠悠历史长河中, 孕育出了不少文人和将军, 有人说文昌一里三进士, 不知是真是假, 感觉是夸张了。 

清朝晚期, 大批文昌人出走南洋, 尤其是新马一带, 因此文昌也被喻为“华侨之乡。 后来归来的华侨把南洋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带回文昌。 文南老街就是20世纪20年代海归华侨回来注资建设的建筑文化产物。 老街建筑融合了中国和南洋的建筑风格, 与其说是中国和南洋的建筑风格, 不如说是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 因为建筑的线条与雕塑, 带有强烈的西欧巴洛克建筑特色。


沿着老街, 竖立了不少雕像。 一组组的雕像叙述着当年文昌先贤离乡背井, 远渡南洋以及在南洋生活的故事。 我祖父和祖母来自琼海, 而外公和外婆则来自文昌, 这些雕塑恰恰的叙述了当年他们离乡背井的故事。

在文昌, 这些老街建筑除了供游客观赏, 建筑底层还在进行着各种商业活动。 各种新颖的招牌栓在古老的建筑, 固然有点格格不入, 但也呈现出其特色。

如果有机会, 这老街值得再次及更深入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