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0, 2012

野草记(二)



终于有所领悟了。
之前一直有所不解,不解有关野草和泥土的肥沃之间的一些关系。


园里的野草常常都长得过腰了,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很多人看了都很受不了。
老一辈的农夫都爱把野草清理的干干净净,说野草会跟作物竞争肥料,结果是饱了野草瘦了作物。新一代的生态农夫(如我), 却不太抗拒野草。野草的种类不止能够告诉农夫泥土的状况,野草的根部也能改善泥土的结构, 野草的茎叶覆盖于土面能防止阳光的曝晒,枯萎的野草还能提供泥土的有机质。


更有些生态学家认为,当土壤缺乏某种物质时,整个生态会促成某种植物的生长,此野草得以弥补土壤的缺乏。换句话说,野草的生长能够平衡泥土的养分。


那么任由野草生长到底会不会让土壤更贫乏呢,还是真的让土壤更肥沃?
我也很困惑,心想应该不会,因为野草吸收了泥土的养分,枯萎后养份依旧归还土壤。
这样的答案似是而非,好像对,又好像错。
往常园里的野草长高后,当我把它割短了,枯萎的野草很快的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不见枯萎的野草明显的增添了土壤的有机质。几轮下来也不见泥土变得更肥沃了,也不见泥土变得特别贫乏。


原来问题的症结在于被割后的野草被弃于土壤表面时,一些养分在氧化过程释中被释到了大气中。因此放任野草于地表任其腐烂并不是一个保留泥土养分的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把野草埋回泥土里,让野草腐化后,养份从新回到泥土中。把割好的野草作为堆肥的原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这回好像有点懂了!
下来,换个方式,结果还有待揭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