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 2025

老建筑

 

前天受邀到育明学校讲课。

从麻坡第二通道驶入Jalan Temengong Ahmad, 再拐入Parit Pinang Seribu,沿着 Parit Pinang Seribu 再走不久才抵达坐落在相对郊外的育明学校。

自从我在两年前想写有关麻坡的榴莲故事后就对Jalan Temengong Ahmad 和 Parit Pinang Seribu 有更多的认识。 毕竟,这个区域是对于麻坡,历史相对悠久的传统甘榜。

先说 Jalan Temengong Ahmad, 它的前身是条铁路,贯穿于巴东和麻坡市区之间。铁路建于1888年,服务年份在1890年至1925年之间。如果说马来半岛最早的太平铁路始于1885年,那么麻坡铁路可能是马来半岛第二老的铁路。 1925年,铁路停止使用,拆除后,此通道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现在正使用的Jalan Temengong Ahmad 。

沿着铁路(Jalan Temengong Ahmad ) 就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统的马来甘榜。 这些甘榜都以沿着 Jalan Temengong Ahmad 的渠道 (Parit )命名。沿途的渠道有Parit Bakar, Parit Haji Ali, Parit Pinang Seribu 等等。

那个时候,农业是居民主要的经济活动。铁路也让沿途的农产品可以很有效率的送往麻坡,甚至是马六甲。榴莲就是当时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榴莲品种“泰源”就源自Parit Bakar,“黄金101” 或"ioi"就源自Parit Haji Ali。而Parit Pinang Seribu 则生产很多在马来社群广为流传的榴莲品种,如:Atok, Ahsan Toreh, Hijau Muar, Musang, Perigi, Raja Laut, Tetek 等等。

今天,我并非要分享榴莲,而是想分享沿途的马来古老建筑。由于这个区域的历史相对“悠久”,其保留下来的建筑也相对具有特色。 这些建筑当然也吸引了不少对传统马来建筑有兴趣的学者关注。

图中的建筑是坐落在 Jalan Temengong Ahmad 和 Parit Haji Ali 交接点,名为 Rumah Haji Hassan的传统建筑。难能可贵的是此建筑不曾被荒废,一直是有人的家。

如果麻坡狼有经过,不妨关注这些别具一格的老房子。。。

Sunday, June 29, 2025

海南岛游记:完结篇




离开文昌后的下一站就是海口美兰机场, 准备回家了。文昌高铁站和美兰机场高铁站就只差一站的距离, 乘坐高铁只需18分钟就能抵达。 


2015年,中国高铁完成了衔接,环绕海南岛的建设, 这也是全球唯一的环岛高铁。 环岛一周全长653公里,费时约3个小时, 平均时速200km/hr。 


如此快捷的公共交通, 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于岛民和游客。 岛上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瞬时间也好像被缩短了。 有种莫名的哀伤突然涌向心头, 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我们期盼已久的隆新高铁才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便利。。。

在海南岛上的一些城市, 设计新颖的公寓大楼林立, 据说这些公寓平常都是空着, 公寓拥有者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北方和内陆。 购买这些公寓是为了休闲和度假, 尤其是冬季时, 海南岛这个热带岛屿不外是一个避寒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大陆人图着海南岛相对稳定的气候, 都计划在海南岛退休及养老。 那么如果是我, 是否也会选择在海南岛过退休生活吗? 我觉得短时间的渡假还是可以考虑, 如果要长住, 我还是比较喜欢马来西亚的多元性, 马来西亚的雨林, 阳光, 沙滩, 还有各族的美食。

到了美兰机场,就是该说再见的时候。 来时, 我们乘塔海南航空, 而回程却程塔新加坡廉价航空Scoot Airlines。 相比之下, 就个人就觉得, 海南航空的空姐比较漂亮。。。哈哈哈!

《完》


Sunday, June 22, 2025

海南岛游记:文昌美食




 文昌鸡饭远近驰名, 文南老街转角处刚好就有间店名为“三角街文昌鸡饭店”的著名鸡饭店。 我称之为著名鸡饭店, 原因是店门前写着一大堆横幅, 横幅上有的写着“百年老店”,有的写着“正宗文昌鸡饭”, 还有“央视独家报道” 等等。 就在这家饭店点了文昌鸡饭尝一尝。 结果, 除了文昌鸡比较多脂肪外, 还是比较喜欢麻坡的海南鸡饭。  

到文昌, 是为了去“宋氏祖居”, 从文昌市到“宋氏祖居” 乘搭电召车滴滴要45分钟, 收费人民币82元。 电召车司机路上一直埋怨, 电召车公司就只支付他们其中的70%, 感觉公司只需躺平每一趟都抽佣30%, 还一大堆规则条例, 有点欺人太盛。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也没有太多的研究, 在“宋氏祖居”只逗留了两个小时, 有点走马看花似的就离开了。 尽管如此, 还是很佩服宋美龄的勇气和胆识,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费留学美国的女性, 思想前卫开放, 后来被喻为“中国之母”。 在“宋氏祖居”买了一本《宋庆龄与孙中山》, 打算回去后才慢慢消化, 也让自己多认识这一段历史故事。



在文昌市, 一直看见店铺标榜着售卖“抱罗粉”, 基于好奇, 晚餐就决定吃“抱罗粉”。  店家说抱罗粉有清汤的, 半清汤的, 浓稠的三种, 要哪一种呢? 结果, 三种都来一份。 品尝后觉得三种都各有千秋, 味道还能接受, 应该说都好吃。。。

在网上查阅, 文昌美食, 前四就是文昌鸡饭, 抱罗粉, 糟粕醋和椰子饭。 尝过了文昌鸡饭和抱罗粉, 椰子饭不就是Nasi Lemak吧! 文昌Nasi Lemak 比得上马来西亚的Nasi Lemak 吗? 不懂。(文昌是海南岛的主要椰子生产区)

匆匆一游, 这回没有机会尝到糟粕醋, 就留给下一次。 如果下一次有机会到访文昌, 可以考虑到文昌火箭发射站附近看火箭发射和尝一尝文昌的著名美食:糟粕醋。




  

Monday, June 16, 2025

海南岛游记:文南老街

 


到访文昌本来不在这一趟旅游的计划中, 后来突然想去“宋氏祖居”, 所以才会到文昌。

在文昌, 下榻的“君泰莱宾馆” 就在文南老街不远, 就趁机也到文昌著名文南老街走走。 文昌是座文化城, 悠悠历史长河中, 孕育出了不少文人和将军, 有人说文昌一里三进士, 不知是真是假, 感觉是夸张了。 

清朝晚期, 大批文昌人出走南洋, 尤其是新马一带, 因此文昌也被喻为“华侨之乡。 后来归来的华侨把南洋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带回文昌。 文南老街就是20世纪20年代海归华侨回来注资建设的建筑文化产物。 老街建筑融合了中国和南洋的建筑风格, 与其说是中国和南洋的建筑风格, 不如说是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 因为建筑的线条与雕塑, 带有强烈的西欧巴洛克建筑特色。


沿着老街, 竖立了不少雕像。 一组组的雕像叙述着当年文昌先贤离乡背井, 远渡南洋以及在南洋生活的故事。 我祖父和祖母来自琼海, 而外公和外婆则来自文昌, 这些雕塑恰恰的叙述了当年他们离乡背井的故事。

在文昌, 这些老街建筑除了供游客观赏, 建筑底层还在进行着各种商业活动。 各种新颖的招牌栓在古老的建筑, 固然有点格格不入, 但也呈现出其特色。

如果有机会, 这老街值得再次及更深入的游览。 









 


Sunday, June 15, 2025

海南岛游记:老爸茶

 


海南岛的咖啡最像南洋咖啡, 唯有偏甜了些。 据说海南岛种植的咖啡也源自南洋, 所以我相信海南岛的咖啡文化深受南洋的咖啡文化影响。 

“老爸茶” 馆在海南岛十分普遍, 就好像是这里的Mamak档, 一个小聚会吹水的好地方。 消费不高, 各种茶水,咖啡, 美食, 糕点无间断供应, 最重要的是呆在里面一整天也不会有人驱客, 深受悠闲的退休人士欢迎。

在海南岛喝咖啡或茶有个特别的现象, 他们会提供refill的茶水。 点了一杯奶茶, 送来一杯奶茶和一杯茶乌。 点了一杯咖啡, 送来一杯咖啡和一壶热水。 起初还以为服务员搞错了, 试了几次, 确定服务员没搞错, 这是标准作业, 可能这是要让你长时间耗在里头的手段。   




不少来自南洋的外资也看见了海南岛这种独有咖啡文化的潜力, 把原有的茶馆再进行提升, 添加各种富有南洋风味的点心和糕点, 现代化的设计和管理, 即整洁又高效, 让海南岛的咖啡馆文化步入了另一个里程碑。 位于文昌市的“侨城茶店”就是一个好例子, 尽管它没有了古老茶楼的韵味, 在舒服整洁的环境下提供各种饮料和美食, 还是很让人喜欢! 

 


Tuesday, June 10, 2025

海南岛游记: 琼海市的早晨

 在海南岛椰子寨乡下扫完墓, 我们就折返琼海市。 

琼海市是海南岛第二大城市, 仅次于海口。 我们在琼海市希雅图智慧旅店过了两个晚上。 之所以被称为智慧旅店或许是因为房里的一些设备都备有声控功能, 例如开电视,选频道, 开关灯饰,窗帘等, 只要随口问一问“天猫精灵”, 它就马上跟着指令做出相对的反应。 

希雅图智慧酒店位于琼海市中心, 四周围绕着各式各样的商店, 十分便利。 一早起来, 沿着街道徒步就能找到不少供应早餐的地方, 菠萝包, 馒头, 炒粉, 油条, 糕点应有尽有。 

第一个早晨找了一家看似传统, 非常道地, 顾客群都不像游客的“万隆茶店” 吃早餐, 点了馒头, 椰子包, 还有店家推荐的炒粉, 咖啡和奶茶。 食物的确符合我们的口味, 吃得一点都不留, 但咖啡和奶茶就觉得南洋的比较好喝。




从酒店徒步约15分钟就能抵达琼海菜市场, 菜市场里人头鑚动, 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十分热闹。 



菜市场四周的街道旁也有不少沿街小贩在售卖各种美食,糕点和一些海南传统美食如海南粽子和笠。 各种美食当前, 就是自己的胃小了些, 容不下太多的美食, 只能大饱眼福。

一些沿着街边摆摊的大婶索性把商品直接摆在地上售卖, 公安来了就赶紧收拾, 以免被冠上阻碍交通的罪名。 公安的车子开近, 连我都替大婶紧张。 公安不离开, 大婶也按兵不动, 相信一旦公安离开, 地摊生意也跟着继续经营。 似乎一却都人性化处理, 你不为难我, 我也不为难你。   

琼海市的早晨充满活力, 店铺内有搓麻将的, 广场有打桥牌的, 看了我也不禁怀疑, 这是公开聚赌, 还是纯粹娱乐? 

广场上也有不少乐龄人士在翩翩起舞, 一首接一首, 音乐在街道上散布开来, 这情景跟抖音上看见的没有两样。

如果退休了, 住在琼海市一定不寂寞。


 

Saturday, June 7, 2025

海南岛游记: 槟榔

 


在海南岛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有人在卖槟榔。

槟榔曾经是海南岛的重要作物, 可是近年来槟榔遭受各种病虫害蹂躏, 槟榔长势大不如前, 农民眼巴巴的看着槟榔产量每况愈下, 但也束手无策。 一眼望去, 枯黄的的槟榔树, 稀稀落落, 树上也没能结上多少果子。 由于槟榔歉收, 价格也水涨船高。 30年前每公斤0.5元的槟榔, 现在已经涨了100倍, 每公斤报50元人民币。 价钱再好, 农民也只有看的份, 农田里跟本就生产不出槟榔。 

“槟榔这么贵, 还是有很多人爱嚼槟榔吗?” 

“现在, 只有青年在嚼槟榔了!":司机大叔说。

“为什么要嚼槟榔呢?” 

“提神, 一般都是司机在开始时嚼槟榔, 避免瞌睡” 

多年前基于好奇, 曾嚼过一次槟榔, 一点都不好吃, 嚼了只感觉耳朵有点烫, 或许就是血液循环加快的反应吧! 


为什么如今在海南岛的槟榔病虫害会如此猖獗呢? 相信这和过去数十年岛上的农人过度依赖化肥, 农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严重被破坏, 病虫害肆厉, 农药也完全起不了防治的作用。    

在乡下吃饭时, 村里的亲戚一再强调食材是自家种的, 可以放心吃。 言语中一再透露着农药泛滥, 食品安全的问题。 在乡间漫步, 就连田边的菜园也让人感觉了无生气, 叶色暗沉, 漫步其中也失去了乐趣和喜悦。



村委会布告板上还一再张贴农药的应用标准以警惕农人。 这样做会有成效吗? 我也不懂。 

过渡依赖农药, 农药超标, 破坏土壤生态的操作随处都在发生。 当然, 这样的事件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 人们一般都比较短视, 往往都以眼前的利益为首要考量, 但总会有那么一天, 人们将会自食其果。。。   





 

      


Sunday, June 1, 2025

海南岛游记: 扫墓

 


就在椰子寨市集的小店铺, 我们采购了一些扫墓所需要的材料, 如:红漆, 毛笔, 银纸, 香烛, 鞭炮等等。 下来的两天, 我们的任务就是清理祖宅旁的十来个祖坟, 同时也替墓碑上已经模糊不清的碑文涂上新的红漆。 


为墓碑重新上漆最考耐心, 往往在这个时候, 心里都在悄悄埋怨字的笔画太多了, 同时也顺便感谢简体字的出现, 让工作轻松了不少。 

古时候, 人们都是把往生者安葬于离住家不远的空地, 海南岛的各地村民也不例外。 在祖居旁的祖坟中, 有太祖父的, 有曾祖父的。  当中, 也有好几个祖坟没立下墓碑, 因此该坟到底是属于哪一位先贤的也确实无从考察。 尽管如此, 我们也同样在坟前上了香和烧些银子以对祖先表示敬意。 


在海南岛, 人们扫完墓都会在离开前燃放炮竹, 这一点在南洋就比较少见。 来到海南岛, 我们也入乡随俗, 每扫完一个墓, 我们也跟着燃放鞭炮。 适逢清明, 很多到外地谋生的村民也都乘清明假日回乡扫墓, 炮竹声此起彼落, 非常热闹。 

渐渐的, 我开始感觉扫墓完毕点燃鞭炮已经和驱赶年兽无关了, 响亮的鞭炮声也非为了墓中人而响, 而是一种讯号, 让附近村民知道: “俺回来了!” 







 

Friday, May 30, 2025

海南岛游记: 红色椰子寨

 

从祖宅徒步仅约5分钟就能到达万泉河畔。 万泉河为海南岛第三大河, 全长162公里。 站在万泉河畔, 宽阔的河面, 瞬时间也让自己感觉变得格外渺小。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万泉河不知孕育了多少人。

20世纪30至40年代,我的祖父, 祖母就是从这条河启航, 出走这片土地, 离乡背井, 远渡南洋。 

坐落在河畔的小市镇就是椰子寨村, 1927年国共内战, 海南岛的战役,就是在这河畔开打。 


当我们从祖宅徒步抵达村口时, 一座拱门就在村镇入口处, 拱门上写着五个红色的大字“红色椰子寨”。 走入拱门不远, 右侧是海寨市的市集, 而左侧就是椰子寨村党群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办公室前有个宽阔的广场, 广场依万泉河而建, 广场中央有个雕塑, 纪念发生在海南岛的这个重要历史事故: “1927年9月23日, 椰子寨战斗打响了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     


据说1948年, 蒋介石在计划撤退时, 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曾建议蒋介石退守海南岛。 可是最后, 蒋介石还是决定退守台湾。 如果当年蒋介石的选择是海南岛, 那么台湾和海南岛的历史将会截然不同。 

 



Wednesday, May 28, 2025

海南岛游记: 农家菜




 在海南岛乡下的几天, 我们的午餐, 晚餐都由隔壁家何声武夫妇张罗。自家养的鸡, 自家种的菜, 自家种的白米, 自家生产的鸡蛋, 撇开厨艺不说, 单单是食材就很难得, 更何况掌厨人的厨艺也非常精湛, 真的是大饱口福。 

“放心吃,放心吃,都是自己种的!”

说也奇怪, 只要自家是农夫,就很少要吃别人家的菜。 吃别人家的菜就那么不放心吗? 大家都心照不宣。

和我们平时在家里吃的比较起来,海南岛乡下的烹饪方式相对比较油腻, 也更善于利用芫芹来搭配其他佐料。


在各种佳肴中, 其中有一道菜是我不曾尝过的,叫“冬粉炒水芹”, 非常好吃。 这水芹生长在稻田中, 据说每逢过节都供不应求, 还卖得特别贵。

还有另一道菜也必须记录下来, 西红柿炒蛋。 西红柿是自家种的, 鸡蛋是声武太太养的母鸡下的, 她说这母鸡养了两年多, 下的蛋又大又漂亮。


傍晚时分, 把餐桌搬到屋外, 在辽阔的天空下共进晚餐, 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与大地间的距离也都拉近不了少。







  

Sunday, May 25, 2025

海南岛游记: 沃柑

 


到达祖宅后,  一些远亲邻居等闻风而至。 到访的亲友都提着一袋袋的柑橘来当手礼。

2025年清明时节为农历三月初七,印象中只有在农历新年期间才吃柑橘, 怎么都农历三月了还有那么多柑橘。 行走在街上, 看见街边小贩不少也都在兜售柑橘, 柑橘标签为沃柑, 每500克人民币3.50元, 大约在马币2令吉多一点, 一粒就仅大约50仙, 不贵。 相信这个时候正逢沃柑成熟期。  

 访客送的沃柑也非常新鲜, 梗还牢牢的, 梗上的叶片也呈鲜绿色, 初步鉴定, 这些柑橘都是才被采摘下不久。 

“这些柑橘都是本地生产的吗?”

他们说不是, 都是中国大陆运过来的。


剥了一颗新鲜沃柑来尝, 味道比一般在农历新年吃的鲜美,多汁。 相信这些沃柑都是已经达到成熟期才被采摘下来, 味道肯定比起那些为了应付农历新年在未达成熟期就被采摘, 然后利用催熟技术来控制其成熟期的好吃得多。



没吃完的沃柑在室温下, 没几天表面上就长满白白的真菌, 由此可见,平时新年期间大家吃的柑都已经被除菌剂处理过, 要不然怎么能够储藏得这么久。  

记得小时候, 新年期间就只看见小贩们售卖装在木制箱, 粉红色软纸包裹着一粒粒的蕉柑, 拆除后的木箱还会发出一阵阵木味。 后来开始出现装在纸盒里, 每一粒都个别装在塑料袋里的芦柑。 近年来, 包装更精致化, 少量精选版的沃柑开始出现在年货市场。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就开始在网上搜索到底什么是沃柑。 原来沃柑是源自以色列的柑橘交配品种, 属于春季柑橘,抵抗力强, 味道更好, 最重要的是采收期特别长, 二月到五月都有可能是成熟采收期, 现已成为柑橘界的新宠。 难怪都农历三月了, 街边小贩们都还在售卖新鲜沃柑。 而远在马来西亚, 新年期间也能看见越来越多的沃柑, 或许有一天, 蕉柑和芦柑会逐渐的被沃柑取代也说不定。。。




      

 




Friday, May 23, 2025

海南岛游记: 祖宅



 抵达排田村, 就看见了建在村口的“何崇义公祠”, 村子里就住有五户人家, 都属何氏后裔。 隔壁村子并不是很远, 仅走几十步的距离。 从公祠, 我们还必须走一小段路, 穿越邻居屋旁的小巷子才能抵达祖宅。  


穿过邻居的一段巷子让我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古色古香, 很喜欢这一段巷子。 从这条巷子往右拐个弯就抵达我们的祖宅了。

我也不晓得把乡下这房子称为祖宅是否恰当? 毕竟这房子连我祖父都不曾住过。 没错, 这村子是祖父童年生长的地方, 但在公元1929年, 13岁的祖父就跟随长辈远渡南洋谋生, 旧的房子早已经坍塌。 尽管在南洋生活了超过半个世纪, 重建海南岛乡下的房子, 一直是祖父和祖母的心愿。 多年以后, 在叔叔和父亲们的不懈努力下, 乡下的房子终于在1998年重建, 房子的结构和建筑材料都无异于当地的建筑风格。


祖宅的主要结构为一座主屋和旁边的一座横屋。 主屋主要由四个空间组成, 一踏入大门就是大厅, 大厅两侧有两个房间, 而大厅后侧还有一个空间。 横屋主要的用途是厕所, 灶房和储藏室。

由于祖父的子孙们都生活在新马一带, 唯有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才会有晚辈到访祖宅, 扫墓和祭祖。 平时, 乡下的亲戚们会帮忙看顾房子, 他们也利用屋前的空间来设宴, 晒谷等等。 横屋的储藏室就是他们种稻收割后, 储藏稻谷的地方。 储藏室里的稻谷足以应付他们一年的米饭需求。

  

  


  



Thursday, May 22, 2025

海南岛游记: 沿途景色

 


2025年4月2日, 早上8点20分, 飞机安全降落海南岛美兰机场。

填了入境表格, 准备通过关卡, 关卡的扫描仪发出指令: “Sila letak ibu jari anda",  跟着下来, 我的十只手指的指纹都被收录在系统里, 自此以后,比起马来西亚, 中国拥有更为详细的资料, 十只指头都不放过。 离开关卡后, 时隔29年, 我再次踏上海南岛这片土地。

一踏出机场大厅, 来机场接机的是比我们早一个礼拜抵达海南岛的叔叔和乡下的一位亲戚, 我们就乘坐亲戚的比亚迪从机场直奔乡下。 从海口到琼海,椰子寨乡下, 路程预计一个半小时, 一路上主要是行驶在宽敞的双道,双向高速公路上, 和29年前初次到访的情况相差甚远。 问亲戚司机上下班时段,这高速公路会塞车吗? 他说不会, 唯有当周末家长到寄宿学校接孩子回家时才会塞车。 海南岛的高速公路并没有设立收费站, 据说路费已经添加在昂贵的汽油里, 那么在电动车普及的今天, 难道过路费也附加在电费里了? 

海南岛属于热带气候, 沿途也是绿意盎然。 但, 比较起马来西亚沿途的树木, 海南岛路上的树木显得娇小, 凌乱, 长势也没那么好。 这或许和海南岛频频肆虐的台风及相对贫乏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奶奶曾经就这样说过, 她说刚来到南洋时对这里肥沃的土地赞不绝口, 连种番薯都不必特意的耕作, 只要随便一扔都能够结出一颗颗的番薯。

而多年前, 来自中国的朋友也曾经告诉我, 说马来西亚的绿化做得真好。 我心里在暗笑, 在马来西亚根本就不必绿化的, 只要你不多加干扰和破坏, 这片土地会不停的自我绿化。。。!

上午10点20分, 终于再次踩上了我祖父童年生长的这片土地: 海南省, 琼海县, 椰子寨, 排田村。

 





Tuesday, May 20, 2025

海南岛游记: 樟宜机场

 

夜晚11点才抵达新山巴士总站就有些挑战了。 从总站到马新关卡, 过了关卡再到新加坡Queen Street Terminal 已经11.40分, 地铁已经停止操作, 决定乘塔德士(Taxi) 到樟宜机场Terminal 4。 

截停了一部徳士, 庆幸的是德士司机够慈悲, 没有故意拖延时间, 因为只要再过10分钟, 司机就能征收午夜后的格外收费。 上了德士直奔Terminal 4, 一路上我都并不多话, 快到机场时身旁的老婆开口赞美机场周围很整洁, 干净。 顿时打开了司机大叔的话匣子。。。


“还不是你们给钱的, 这些美化, 清洁费用都算进你们的机票里了!”   

“你去看外劳住的地方, 有多脏就有多脏, 政府也不去管。。。!”


印象中德士司机一般都是爱讲政府的坏话的, 可是和这位司机10分钟的对话, 发现他对新加坡政府的表现是有贬但也有赞, 对新上任的总理, 也有不错的印象。 到了Terminal 4, 付了新币27的车费, 谢谢司机大叔没有征收午夜的附加费。



2025年4月2日, 凌晨零点05分抵达樟宜机场Terminal 4, 海南航空从新加坡飞往海口的 Check in 柜台还没开放, 这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自己的晚餐。 或许樟宜机场Terminal 4 刚启用不久, 不见人潮, 午夜过后大多数餐厅都没有营业, 唯有在仅有的一家还在营业中的 Burger King 解决晚餐, 饥肠辘辘, 什么都好吃。

吃了晚餐就是找个地方歇一歇的时光, 遗憾的是 Check in 柜台周遭, 提供给旅客休息的地方少之又少, 座位也极不舒服, 很多旅客都直接躺在地毯上。 没有背景音乐不说, 最糟糕的是耳际还不停传来建筑工地的钻墙声, 这是全球最好的机场吗? 我给差评!



凌晨2点 Check in 后, 步入候机室, 这里比起之前的空间舒服多了, 成排的座位拥有足够的空间让身子伸展, 终于能够平躺下来。 这时,身边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乘搭同一个班机的旅客, 熟悉的海南话不绝于耳, 即熟悉又陌生。

昏昏欲睡, 可是始终无法入睡, 原因不外是海南大叔, 大婶一般说话都是理直气壮的, 说到忘我时, 不止大声, 而且还响彻云霄!

飞机准时起飞, 海南航空的空姐依然端庄, 高挑, 举止优雅, 飞机餐依然仅只是为了果腹的食物。



不久, 窗外晨曦从云层中露出第一抹光, 除了飞机的引擎声, 世界是如此的寂静, 我默默的守着窗外的日出。


“各位乘塔海南航空的旅客,我们即将抵达海南美兰机场, 机场天气晴朗,气温为摄氏18度。。。”

飞机在早上8点20分准时抵达。


待续。。。